由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鮑國華教授完成的論文《從亞類型、類型到類型系統——魯迅“神魔小說”概念的生成及其意義》在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知名期刊《天津社會科學》發表。該研究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整理國故與中國現代俗文學研究的興起”(項目號:19AZW021)的階段性成果。
該研究梳理并闡釋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神魔小說”概念的生成過程,呈現出這一概念術語生成背后的學術史和思想史意義。“神魔小說”是魯迅在其學術名著《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的明代小說的一種類型。這一類型確立以后,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并沿用至今,成為對以《西游記》為代表的小說類型的經典概括。然而,“神魔小說”類型的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命名方式和內涵的調整,從一種小說亞類型演進為類型、進而與相關的小說類型一并構成類型系統,共同支撐起完整的小說史框架。“神魔小說”由初創到確立的過程,其價值不限于一種小說類型概念的確立,而體現出魯迅小說史觀的流變和生成。該研究指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正式出版迄今已逾百年,百年來的中國小說史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新作品、新史料和新觀點的層出不窮,保證了這一研究領域的長盛不衰。魯迅之后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者,在作品、史料、視角、方法和觀點上均有明顯的突破與深化。然而,魯迅的小說史研究時至今日仍有其生命力。《中國小說史略》的學術史和思想史價值不僅在于具體論斷的確鑿不移,還在于魯迅獨特的思路和眼光。以“神魔小說”為代表的理論建構,就是突出的例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表面上回顧了中國小說的過往,實質上卻指向了學術研究的現實和未來,這是其學術和思想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