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劉拓副教授課題組完成的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night eating moderated by personality: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s a mediator”在Appetite發表。碩士生李滿緣為第一作者,劉拓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的資助支持。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外賣服務的便捷性使得夜間進食行為日益普遍,然而,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增加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還可能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緊密相連。特別是當個體面臨壓力時,夜間進食行為可能會作為一種應對機制出現。本研究采用夜間飲食問卷(NEQ)、壓力知覺量表(PSS)、認知情緒調節策略量表(CERQ)和中國大五人格問卷(極簡式版)(CBF-PI-B-15)作為工具,來探討壓力知覺與夜間進食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和人格特質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結果發現,壓力知覺對夜間進食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b=0.392,p<0.01),且非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在二者之間具有中介作用(b壓力-非適應性×b非適應性-夜食=0.264, 95%CI=[0.198,0.334]);此外,人格的外向性維度在非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與夜間進食行為之間起負向的調節作用(b=-0.422,p<0.05);該研究進一步在網絡分析中發現,非適應性情緒調節的災難化維度具有較高的強度和接近性(分別為1.107、0.022),其次是壓力知覺的緊張感維度(分別為1.054、0.020),且壓力知覺與夜間進食行為的連接主要通過非適應性情緒調節的災難化和責備他人維度實現。研究表明高壓力知覺的個體會更多使用非適應性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從而出現更多的夜間進食行為,而外向性作為一種保護性人格因素,會在這個過程中削弱非適應性調節策略與夜間飲食行為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四者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增進對不同個體在面臨壓力時如何調整應對策略的理解,從而為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