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有這樣一位學者:他既是嚴謹的學術研究者,又是熱忱的文化傳承者;他既在書齋里鉆研古籍文獻,又走進街巷開展田野調查。他就是剛剛榮獲天津市第八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的王振良教授。

從新聞人到學者的華麗轉身
王振良,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嶺市,1991年至1998年間就讀于南開大學中文系,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后,他進入今晚報社工作,歷任要聞部記者、出版部編輯、出版部主任助理、副刊部主任等職位,期間憑借其出色的新聞工作能力,三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十余次榮獲天津市新聞獎。此外,他還被評為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天津市宣傳文化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并獲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王振良長期以天津為基地從事文化遺產、地方文獻、口述歷史、閱讀推廣等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創造性提出“鄉土閱讀”新概念,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地方文化與全民閱讀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2018年,王振良調至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工作,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古籍保護研究》編輯部主任,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學研究中心主任、地方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他個人職業生涯的新篇章,更展現了他對文化傳承事業的深厚熱情與執著追求。
近年結合高校課堂的教學實踐,王振良從事天津地方口述史料的采集與編纂,組織指導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完成口述史料采集約2000萬字,其中與民間文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約250萬字,另有短視頻作品若干。王振良撰寫的有關民間藝術的口述歷史著作《戶戶丹青:傳承人語境下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和《塔影玲瓏:傳承人語境下的香塔音樂法鼓》兩部,均已經列入2023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將于2025年內正式出版。

深耕天津地方文化的守護者
自2004年起,王振良便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天津城市田野調查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他創新性地探索出照片比對法、地圖定位法、門牌推理法和三重證據法等科學方法,成功確認了300余處天津歷史建筑的身份,其中100余處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風貌建筑,包括張愛玲舊居、馬占山舊居等知名歷史建筑。這些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天津的城市記憶,更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學術研究方面,王振良教授成果豐碩。他著有《稗談書影錄》《荏苒芳華:洋樓背后的故事》《記憶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雜述與瑣思》等專著,主編了《問津文庫》《天津文獻集成》等大型歷史文化叢書8套共計300余冊。他開創的“天津記憶”和“問津”兩個歷史文化品牌,在天津乃至全國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口述歷史與民間文學的踐行者
近年來,王振良教授將學術視野進一步拓展至口述歷史和民間文學領域。他撰寫的《戶戶丹青:傳承人語境下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和《塔影玲瓏:傳承人語境下的香塔音樂法鼓》兩部口述歷史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王振良還積極組織民間文藝家開展走基層活動,通過問津書院的問津講壇等平臺,面向公眾普及天津的民間文藝知識,如吆喝、泥人、風箏等傳統文化,并錄制了相關視頻進行廣泛傳播。他還組織專家學者撰寫關于天津地毯工藝等傳統文化的文章,并通過音頻講座等形式進行傳播,為傳承和弘揚天津的民間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影響力榮譽滿載
除了在學校和學術界的卓越表現外,王振良教授還擔任著多個社會職務,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河北區文聯主席,天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大學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會長,天津市問津書院理事長,天津圖書館理事會理事等。現為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專家庫、天津市檔案館(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專家庫等多個市級專家庫的專家或委員等,以及多個市級專家庫的專家或委員。他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力得到了廣泛認可,曾榮獲首屆全國書香之家、首屆全國全民閱讀優秀推廣人等榮譽。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王振良主持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項目的天津部分,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普及活動。他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民間傳說研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德藝雙馨的文化傳承者
王振良教授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上,更體現在他"德藝雙馨"的人格魅力上。作為首屆全國書香之家、首屆全國全民閱讀優秀推廣人,他始終致力于文化傳播事業;作為天津師范大學的教授,他悉心指導學生,培養了一批批熱愛文化遺產保護的青年人才。
2025年5月,王振良教授榮獲天津市第八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這是對他多年來在文化傳承領域辛勤耕耘的最好肯定。展望未來,王振良教授表示將繼續深耕古籍保護和民間文化研究,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供稿:圖書館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