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現特別推出“教育家精神萬里行·榜樣力量”先進典型展示欄目,集中展現我校2025年榮獲學校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和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等的生動事跡,激勵廣大教師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涵養深厚教育情懷,錘煉過硬育人本領,矢志成為新時代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奮力譜寫特色鮮明世界知名一流師范大學建設嶄新篇章。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2025年天津師范大學優秀教師——地理學部孟偉慶。

孟偉慶,天津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授,環境科學系主任。他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牢記初心,甘于奉獻,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服務國家需求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德育思政踐行者,教育路上引路人
以生為本,助力學生成長
孟偉慶為人謙遜,做事沉穩,將為社會育人作為教師職業的首要價值,踏實嚴謹地履行自己的每項本職工作。作為環境科學系主任,他公允務實地參與學院各項相關管理事務,對學院年輕教師的師德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很溫和,知識面廣,講課生動,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這是一位學生對孟偉慶的評價。入職天津師范大學以來,教書育人成為了孟偉慶的使命與擔當。面對不同能力的學生,他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以科學的教學方法、生動的教學風格向同學們展示前沿的知識熱點,深受學生歡迎。

在日常教學中,孟偉慶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同時結合“實踐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科研能力。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工作,輔導多名本科同學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多次獲獎。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他認為高校教師同樣需要對學生的未來與選擇負責,在上課過程中,他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需求,將眼光放遠,將格局放大。孟偉慶老師通過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所指導研究生的成長過程,鼓勵同學們要積極關注國家發展趨勢和國家需求,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思政內容融合課堂教學過程中。他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業課程,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不忘國家需求,樹立正確生態文明觀,將來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奉獻一份青春力量。他關心學生成長,幫助學生規劃學業,助力多位學生留學深造。他堅持專業和思想雙引領,為學生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紐扣。
扎身科研,服務國家需求
孟偉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海岸帶環境變化與生態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量化和生態系統管理。堅持在“產學研”和“服務國家需求”中工作是孟偉慶的科研信條,他認為“科研成果要落實在實際應用中”。

自入職以來,他已經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30多篇,其中,SCI論文30多篇;共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30多項,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入選天津市高校第二批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和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訪學,獲得天津市“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等。通過科學研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了切實可行科學方案。此外,孟偉慶還擔任了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城市綠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濕地資源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學術兼職,努力提高學院環境學科的國內外學術聲譽。

理論基礎是科研的基石,而創新思維是科研的活力源泉。孟偉慶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他指導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學術論文,包括1區和2區論文多篇。孟偉慶指導的多名研究生赴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西南大學等攻讀博士,同時他積極參與“訪企拓崗促就業”,經他推薦,多名學生獲得中國環境報記者等工作崗位。
甘于奉獻,厚植情懷擔當
孟偉慶現擔任地理學部環境科學系主任,兼任學部紀委委員、天津師范大學地理科普基地的負責人等職務。他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強烈的進取精神,積極投身學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之中。孟偉慶長期專注地學科學普及工作,受聘多個中小學和區縣的科普教育大使,每年義務為青少年開展科普講座近20場;與天津市相關學術團體聯合組織中小學生地理科普活動30余場次,體現了新時代高校教師的情懷與擔當。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孟偉慶堅信每一份積累都將有收獲,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他以“把教學作為一種生命來看待”的態度關愛每一位學生,指導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次獲得天津市創新創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等榮譽和科研項目。孟偉慶始終貫徹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育人理念,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努力實現“朋輩相互造就、師生彼此成全”的培養目標。孟偉慶以“心中有格局、做事有規矩”的箴言與學生們共勉,智信守正,扎實低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實寫照。
供稿:黨委教師工作部